工作动态

产业共兴、民生共享!中新(重庆)项目让红利更多惠及企业和你我

time: 2025-11-13      来源:重庆商务委

11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



微信图片_20251110104610_4971_719.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重庆产业园瞄准绿色升级

将引入新加坡“虚拟电厂+微电网”技术




市商务委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局长章勇武介绍,下一步,中新项目主要围绕数字经济和绿色化发展两大领域,充分发挥重庆应用场景丰富和新加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把合作从“通道共建”向“产业共兴”“民生共享”这个方向深化,助力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发展,也让红利更多惠及企业和市民。


在数字经济方面,重点解决企业“跨境数据流通难”、市民“数字化服务体验升级”的需求。比如,在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将推动重庆口岸与新加坡港集装箱数据的共享范围,拓展至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及国际中转段,实现“一单到底”,进一步助力企业简化报关流程,提升报关效率;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在跨境贸易等场景扩大应用。


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可减少中间环节,并且能显著降低中小企业交易费用。在今年落地的首笔中新数字人民币双边跨境结算业务中,企业的交易费用较以往降低50%,交易时间从之前的几天缩短为半天,未来还有望实现“秒级结算”。


此前,中新双方还共同出资组建了4000万元规模的中新信息通信媒体创新发展资金,已经支持了中新两国企业合作的26个数字化项目;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也已经服务赛力斯等48家企业开展国际合作,这些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数字经济合作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绿色发展方面,将围绕探索推进陆海新通道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服务、航空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物流枢纽低碳化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等方面加强合作。比如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合作方面,重庆要引入新加坡“虚拟电厂+微电网”技术,探索和新加坡企业共建绿色低碳产业园,让重庆的园区能进一步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碳排放精准管控,让重庆的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助力制造业企业更顺畅对接国际客户绿色采购标准。


图片

绿色果园港。


力争到2030年,把中新项目打造成国际数字规则开放合作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新示范,在数字贸易、跨境算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这些领域形成双向赋能、辨识度高、具有比较强竞争力的互联互通项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多边合作提供新的支撑。




通过重庆—新加坡通道

西部企业“借船出海”拓展东盟市场




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李岸介绍,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从2015年11月启动实施以来,围绕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系列共识,聚焦“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这个主题,在制度创新、跨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平台构建等多个方面持续探索,成为中新两国共建“一带一路”一个新的靓丽名片。主要呈现了三方面的特点:


一是合作模式聚焦在“互联互通”。项目突破传统“园区载体”模式,以重庆、新加坡“双枢纽”为核心,以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为重点,构建起了跨区域、跨国界的要素流动通道。


比如陆海新通道开通之后,从重庆到新加坡铁海联运的时长从10天压缩到7天,单箱成本降低1/4,重庆的汽车零部件、农产品都通过通道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订单也增多了,这是传统园区模式难以实现的。



二是辐射范围侧重“带动西部”。项目从规划之初就明确了“服务西部”的定位。陆海新通道的开放效应让整个西部省区市都受益;中新跨境融资通道,已经辐射了西部10个省区,帮助63亿美元资金落地。


图片


同时,借助陆海新通道,也带动了西部地区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比通道启动之初的2018年增长了75.3%。越来越多的西部企业也通过重庆—新加坡这个通道“借船出海”,拓展了东盟市场,真正实现了“重庆带动、西部受益”。


三是合作内涵突出“制度创新”。聚焦制度型开放,在金融领域落地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等开放政策;在海关监管领域首创了“一单两报”“保税航材分拨”等模式并全国推广,企业通关效率提升40%,这些制度创新为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因此可以说,“互联互通”“带动西部”及“制度创新”,既是项目的三大突出特点,也是这个项目的三大重要作用,使得项目在深化中新关系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也更成为西部内陆地区走出去一个重要的平台。


商务部作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联合工作委员会的中方牵头单位,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项目建设,会同国务院相关部委、相关省区市,和新方一道利用十周年的契机,以两国领导人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合力推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着更高水平、更高水平发展,也为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拓展到

科教、医疗和文旅等多个领域




市商务委副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副局长孙熙勇介绍,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十年以来,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领域持续拓展,其中很多成果已经融入了重庆城市国际化进程,也成为广大市民朋友生活新体验的一部分。


在科技教育领域,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两江新区设立重庆研究院,这是新国大在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对外合作项目,研究院引入新加坡的科研资源和教育体系,孵化科创企业45家、培养博士103人。“3+1+1”的本硕联合培养项目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重庆还和新方高等院校共同搭建人才培养通道,渝新两地师生每年交流规模超500人次以上。重庆巴蜀中学与新加坡相关机构,创新落地全国首个基础教育领域的中新合作项目,联合打造个性化教育分析智慧化平台,进一步提升了重庆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在医疗健康领域,重庆首家外商独资的综合性国际医院重庆莱佛士医院,以及中新肿瘤医院、美陆眼科医院等一批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相继落地,利用国际化诊疗技术服务川渝地区市民超20万人次。其中重庆莱佛士医院汇聚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国际化医疗服务团队,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实施精准诊疗,创新推出一站式看诊服务,提供便利的跨境医疗支付,让山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化的医疗服务。


图片

中新肿瘤医院。


今年7月,鹏瑞利重庆东站国际医疗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涵盖医疗、适老化公寓、医疗办公等业态,将打造成为中新合作示范国际社区。


在文化旅游合作方面,新加坡是全球热门的旅游目的地,重庆也是海外持续“出圈”的活力开放之城。重庆来福士与新加坡金沙酒店遥相呼应,展示着山城、狮城不一般的渊源。中新两国互免签证政策和日益频密的渝新航线,让两地市民互游更便捷、往来更密切。


越来越多的山城市民赴狮城观光,来山城打卡更成为狮城市民出游的热门首选。两个城市的熟悉度和密切度达到历史新高。新加坡企业还设立重庆首家外资国际旅行社,为两地市民提供国际化旅行服务。“新加坡·重庆周”“重庆·新加坡体验周等系列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两地民众的相互了解,成为中新人文交流合作的新名片。


合作之道,根在人民。下一步,重庆将继续推进民生领域项目建设,持续丰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合作内涵,让中新合作为广大市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福利和精彩。




扩大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范围

市民跨境支付将更便捷




市委金融办副主任龚荣洁介绍,中新金融合作十年来,金融合作始终扮演着先行先试的“桥头堡”角色,落地的“首创首单”业务规模超过30亿美元,这些创新成果最终都转化为机构的“发展动能”和企业的“降本红包”。


坚持扩大制度型开放合作,全力转化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动能”。通过不断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努力从中新合作的“小切口”打开西部开放的“大格局”。落地74项开放创新政策,成为中西部首个“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双试点城市,让金融机构可服务的市场更大、可开展的业务更广。


搭建中新金融峰会合作对话通道,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各国金融行业交流合作的“金字招牌”,让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交流更加深入、互动更加有效。


拓展陆海新通道金融区域协同新空间,推动建立通道沿线“13+2”省区市人民银行联动机制,组建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搭建起陆海联动、产融结合的跨区域金融生态圈。



聚焦实体企业服务需求,努力实现“融资更便捷、成本更低”的目标。依托中新合作,搭建中西部领先的跨境投融资通道,累计帮助企业跨境融资217亿美元,让企业看见政策红利、让百姓感受便利温度。


比如,远达环保公司借助中新通道获得3000万元人民币绿色跨境贷款,有效推动智能绿色转型。宏光船舶依托中新项下多方合作,完成目前世界上舱容最大、技术领先的乙烷运输船融资租赁项目,价值1亿美元,有力提升中新化工原料航运服务能力。


图片


又比如,在数字金融方面,共同打造的中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创新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模式,服务西部企业跨境结算超5亿元。以前企业收汇、结汇、资金清算需要1-2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现在通过平台实时就能收付,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未来,重庆将重点深化三方面合作:


绿色金融,推动中新绿色标准对接,扩大绿色跨境融资规模,推动新加坡绿色基金投资重庆的风电、光伏项目,这意味着重庆的新能源企业、制造业转型企业能获得境内外更具成本优势的资金支持;



数字金融,扩大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范围,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以及物流支付等新场景实现常态化应用,让企业和市民跨境支付更便捷;


中小微企业服务,推出更多“中新专属”小微企业信贷产品,比如针对出口东盟的企业,开发专属产品,给予政策倾斜,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重庆会继续推动中新金融合作“接地气、惠民生”,让金融创新不仅有“首单”的突破,更有“持续”的效益。




渝新航线加密至每周24班

两地往来人次十年增长5倍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江介绍,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合作十年来,渝新双方持续推动航空产业领域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务实成果。


一是渝新空中走廊更加便捷。江北国际机场第四跑道、T3B航站楼已经建成投用,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地区首个拥有四条同时运行跑道的机场,机场能级也在稳步提升,为渝新航空“双枢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

五星航空来渝新加坡航空“重庆-新加坡”客运航班。


渝新航线从最初每周5班加密至每周24班,“随来随走”航班波次基本形成。今年渝新航班起降架次超1900架次、客运吞吐量超23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超1400吨,分别同比增长20.2%、13.6%和2.5%,也为中新两国及周边地区的经贸往来提供了更便捷的空中通道。10年来,渝新往来人次增长了5倍、新加坡来渝入境过夜游客数量增长了7倍,重庆也已成为新加坡旅客重要入境旅游客源地。



二是产业合作成果丰硕。十年间,重庆也在不断探索双方合作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多全国示范成果。重庆实施的“以航空公司为单元”的保税航材海关监管模式,为全国首创,该模式推动新加坡航空在重庆设立保税航材分拨中心,航材分拨点拓展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9个主要城市,实现了航材调拨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贸易便利创新奖。


同时,渝新双方合资成立中新机场商业管理公司,共同打造国内首个机场国际商业化品牌“星空云廊”,在此基础上,启动了“中新人才培养百人计划”,组织江北国际机场青年人才队伍赴新加坡樟宜机场开展全方位对标学习,借鉴新加坡商户管理经验,梳理完善100余项商户服务流程和制度,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动重庆江北机场与全球先进机场商业管理标准接轨。


下一步,将持续发挥渝新空中联动作用和航空资源优势,提升渝新航空“枢纽对枢纽”辐射带动效应,从“强枢纽、聚产业、搭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两地航空产业领域合作。




全国首条!这条“数据高铁”

将跨境数据传输效率提升3倍以上




市大数据发展局一级巡视员景根元介绍,10周年来,重庆与新加坡方面在数字技术方面,通过“开通道、建机制、搭平台、育生态”四个方面,推动信息通信合作持续深化,为中新互联互通注入强劲数字动能。


首先,建成全国首条、点对点的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搭建了渝新数字合作的基础底座。这条重庆与新加坡之间的“数据高铁”,将跨境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已赋能我市制造、物流、教育、医疗、文娱等10余个重点行业开展国际合作。


重庆还面向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共享共用通道,有效提升西部省市面向东盟地区的数字互联互通能力,也就是“双枢纽”作用。



第二,在全国省市层面率先与新加坡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合作机制,让国际数字合作更加安全有保障。渝新也是中国中新首部个人信息保护合作的一个备忘录,也是进行了签署,发布自贸区数据管理清单及配套制度,在智能网联汽车、个人信息出境等领域开展数据流通先行先试,让跨境数据交互有章可循,数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助力渝车出海、渝贸全球高质量发展。


图片


第三,设立了中新首个创新发展联合创新资金,共同打造了一批创新数字化项目,促进数字化转型和科技惠民,双方三年共同出资4000万,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例如,在贸易领域,中新货物报关单证实现自动填报和智能转换,通关效率大大提升;在医疗领域,重庆与新加坡医院携手开展远程高清实时诊疗,借助AI算法实现疾病精准筛查;在教育领域,两地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同上一堂课”,实现了无障碍交流互动。这些务实合作为双方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四,首创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数字生态平台”,推动渝新数字产业的深度联动。特别是联合举办了智博会、国际数字合作论坛,以城市集群形式组织重庆企业亮相新加坡亚洲科技盛会,并开展数字人才联合培养,促成500多家企业、智库开展合作,让重庆智能科技与新加坡创新理念碰撞融合,构筑起“渝新互联、智创未来”的数字创新合作生态。


面向未来,重庆将从三个方面深化数字合作:


一是共建绿色智能“新底座”,探索建设中新国际算力中心,联合开发面向东盟的云服务及数据服务,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低碳的算力支撑;



二是释放数据要素“新潜能”,探索中新数据跨境便利化流动机制和数据标准对接,服务两地企业在更多领域的深度协作,繁荣数字贸易发展;


三是拓展数字融合“新领域”,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和城市数字化治理方面的合作,在城市交通、城市应急、生态环保等领域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AI解决方案,让数字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今年前10月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

经重庆到发新加坡箱量同比增长12%




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二级巡视员陈尚文介绍,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实施以来,重庆围绕“双枢纽”交通物流建设目标,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统领,聚力构建“骨干支撑”“设施升级”“机制赋能”的交通物流脉络,助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活力满”“韧性足”。


通道骨干支撑作用更加显著。今年1—10月,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经重庆到发新加坡箱量同比增长12%、货值同比增长28.8%。通道已辐射国内18个省份75个城市163个铁路站点,对外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581个港口。重庆—新加坡铁海联运时长由10天降为7天,单箱费用由800美金降至600美金,降幅达25%,渝新交往与产业合作的“广度”与“密度”不断增强。



物流基础设施能级持续提升。建成投用中新多式联运示范项目核心区(一期)、鱼嘴货运站南站场集装箱功能区、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项目、江北机场快件集散中心、新加坡捷开依保税物流仓储等重点项目,显著提升了重庆作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的能级。两路果园港综保区完成验收,成为内陆唯一具有“水港+空港”一区双核的综保区。重庆国际铁路综保区完成验收,重庆港口岸扩大开放万州新田港区、涪陵龙头港区、江津珞璜港区,重庆水运口岸的开放发展迎来新机遇。


图片

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


创新机制赋能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并常态化运行“中新关际合作”机制。实施中新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互认安排,享受简化通关手续、降低查验率等便利措施,梳理交换重点AEO企业名单超过100家,位列西部第一。推广中新海关“单一窗口”货物申报“一单两报”数据互换项目合作试点,累计已超1800单。助力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更好融入国际“大循环”。


下一步,重庆将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以陆海新通道建设为牵引,以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抓手,促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提质增效。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通道高效运行、产业深度融合、规则创新引领、绿色数智赋能的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体系,助力重庆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姿态链接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