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从“点对点”到“面对面”合作!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公布10周年“成绩单”

time: 2025-11-13      来源:重庆商务委
11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十周年成效新闻发布会。



微信图片_20251110104610_4971_719.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市商务委主任、市中新项目管理局局长章勇武介绍,今年是中新两国建交35周年,也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10周年。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作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战略抓手和战略平台,聚焦“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主题,与新方携手务实推进创新合作,让项目成果既服务国家战略,也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发展,更惠及人民福祉。


十年来,中新项目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347个、金额260亿美金,累计跨境融资金额217亿美元双方探索形成了33项具有首创性、高辨识度的制度性开放成果,新加坡持续保持我市第一大外资来源国地位,东盟成为我市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项目成功构建起中国(重庆)和新加坡“点对点”对接,带动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面对面”合作的全新格局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通过新加坡走向全球市场,而来自新加坡的国际化医疗、教育、文旅资源也走进山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十年来,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创新合作模式,有力有效服务国家总体外交。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突破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合作模式,通过现代服务业经济带动,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深化了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内涵。在中新双边合作机制性会议上形成了中新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中新(重庆)国际互连网数据专用通道等13项现代服务业领域重要合作成果,成为中新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伙伴关系的生动实践。


图片

绿色果园港。


重庆和新方谋划推动的陆海新通道,成为中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旗舰项目,成功构建了中国西部联结东盟乃至全球的贸易走廊。依托渝新“双枢纽”示范经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将项目成果拓展至澜湄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机制合作中,建立中国—东盟海关深化通道互联互通机制合作,举行川渝地区—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论坛等,有效拓展项目外延价值。




十年来,聚焦打造制度型开放样本,加强首创性探索,构建陆海联动的开放战略平台。




在首创合作成果方面,金融领域落地了亚洲首个奥特莱斯不动产投资信托,中西部地区首笔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基金、首笔绿色跨境债券、首笔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等新业态新模式,帮助重庆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在规则标准衔接方面,新加坡企业与庆铃汽车共同研发“重庆产”右舵版轻卡。今年3月,重庆肉类制品首次完成新加坡出口地区认证,实现了中西部地区对新出口肉类产品零的突破;中新(重庆)农业合作计划助推云阳菊花、忠县忠橙等农产品通过新加坡首次出口国际市场,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超2.5亿元,让“重庆产”优质农产品走上全球餐桌。


图片

忠县忠橙。


在案例复制推广方面,重庆和新加坡探索形成的跨境融资通道,帮助陕西、四川、新疆等西部其他10个省区跨境融资63亿美元,服务西部企业100多家。率先在重庆落地的中新海关“一单两报”试点,复制推广到南京、天津关区。




十年来,聚焦建设现代服务经济高地,重点领域成果丰硕,新兴领域合作提质扩面。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聚焦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重点领域,双方合作深入推进,硕果累累。新兴合作领域持续拓展,两地人员往来、互动交流日益频密。


新加坡在华最大投资项目来福士广场,既是新加坡企业在重庆的集聚地,也是服务市民工作生活的商业综合体,更是让万千游客流连忘返的城市封面。新加坡高等院校在重庆联合企业设立实验室,围绕新技术开展协作研发;重庆中小学校长等教育工作者赴新加坡参加培训交流,拓展全球化视野;新加坡企业在渝西地区建设国际酒店、海洋公园;“重庆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将新加坡作为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目的地。


图片

重庆来福士。


渝新两地企业还积极围绕绿色发展谋划合作,在重庆运营的9个集中供冷、供热和分布式能源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万吨,相当于植树200万棵。


下一步,重庆将以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为指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之需、发展之要,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紧扣中新两国“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新要求,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提质增效。



开创陆海新通道共建新局面,提升无缝多式联运能力,加快建设数字陆海新通道,促进陆海新通道绿色化发展,开展面向第三方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丰富重点领域合作新内涵。提升金融服务“一带一路”能力,拓展国际数据通道应用场景,建设国际算力服务基地。


打造数字化绿色化合作新成果。探索数据流动机制与数字贸易合作试点,推进人工智能在现代医疗、高端制造等领域应用合作。促进绿色金融、绿色航空及智慧物流发展,开展城市治理交流互鉴。


拓展人文科教合作新空间,继续实施中新人才合作培养计划,深化渝新医疗机构合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双城双周”,打造文旅合作亮点品牌,让更多国际化服务、优质商品走进市民生活。未来,将不断扩大项目国际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打造形成更多全方位、高质量、前瞻性的标志性成果。